前幾年開始興起的考點「學習共同體」,

碰上了去年底的新議題「翻轉教育」,

其實我覺得有很多相同之處啊!!!

 

我們先來看看學共的一些整理(出處請點此)

 

佐藤學在「學校再生的哲學:學習共同體與活動系統」中提及,

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受三個哲學原理所引導:

一、公共性哲學:

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再只針對孩子,應開放給所有人,學校如果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或老師,是不會成功的。

為提高孩子學習質量,全校每位老師(一般是三十位,大校則有五十位老師)至少一年一次要開放自己的教室,

讓全校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各種人來參觀,

「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基本上為任何人敞開,誰要在何時進來都可以。

每位老師要選擇品質最好的一堂課、一年一次自己提案,打開教室讓大家去觀摩,

不是為了評鑑,而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二、民主主義的哲學:

校長、老師、學生、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都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

每個師生都有同樣的權利。

通常日本學校把學生分為好/壞學生,成績好/差、有問題、社團表現好的等,

好像只有最好、最差的學生才有發言權,可以引起人家注意,其他中間的孩子沒有聲音,就被忘記了。

家長也是,聲音大的、較會表達不滿的、錢捐多點的就可以大聲。

但「學習共同體」的學校不是這樣。

三、追求卓越的哲學:

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家境不好就降低教育內容、教學水準,

永遠都追求完美、最高的教育內容。即使學校整體成績不好,在學區內學力排行很低,

但永遠設定最高的教育目標,選擇最好的教科書和教材,從那裡開始挑戰。

 

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自1980年代日本的高升學率,

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得學生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

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 佐藤學 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

將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學習。

 為了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問題,

「學習共同體」希望透過引導,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

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而非注重成績。

 

空間上,「學習共同體」將傳統面排向教師的學習空間改為「ㄇ」字形座位,方便隨時討論,進行小組學習,

但非小組競爭或組內分工,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不論能力高低,讓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

以「主題、探究、表現」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

 孩子們經由教師引導進行4人小組的共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主要的方式。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其次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

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模式,與全班分享。

一方面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思考更 深入廣泛。

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工作是知識的媒介,透過「聽」,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

同時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並給予孩子歸屬感,幫助孩子的思考更深刻。

 佐藤學期待教師進一步成為「學習專門家」(learning profession),

在校內用「省察」的態度,透過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內容及交流,培養自己能力。

因此,將教室的門打開,構成教師們的學習圈,也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

 

為了維護學生與老師的學習圈,校方應從管理角色轉為支持與保護者。

佐藤學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讓教師能一方面專心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

並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

化解家長與教師、學校素來的不信任感,甚至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

 

「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30年,

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有10%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約3千所。

實行「學習共同體」後,許多學 生們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逃學的孩子不再抗拒學校,更積極參與討論表達。

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

許多成績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因此達到平均標準甚至高標。

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有了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

 

而翻轉教育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面向為「翻轉教室」,

這個部分又是如何解釋呢? (出處請點此)

 

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

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化學老師:Jon Bergmann與Aaron Sams,

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況,將預錄的講解影片上傳網站,

讓學生在家自行上網瀏覽學習,再於課堂互動時間來完成作業,或是解決實驗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此種教學模式大幅改善了學生的成績,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而後由「Khan學院 (Khan Academy)」的創辦人所羅門‧可汗(Salman Khan) 大力推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順序是;課程預習、課堂講解、課後作業,但多數實施成效不彰。

因此,「翻轉教室」將學習模式調整為以學生為中心

學習順序轉變為:課前自學、課堂互動、課後社群活動或延伸學習,

自學形式包括:觀看課堂教學錄影、聆聽課堂講授錄音(podcast)、

精讀進階版的電子書(e-book)內容,以及與同儕們在線上合作學習等等,

學生可以自己掌握教材內容、學習步調與學習風格,

教師的角色則從知識的「教導者」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

融合了混成式學習、探索式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PBL),

讓學生以實作、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交流互動,甚至為現實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使學生對學科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應用,達到學習遷移的目的。

 

Jon Bergmann、Jerry Overmyer 和 Brett Wilie在2011年提出,

成功的「翻轉教室」不僅是將影片取代教學、以及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而已,

他們澄清大眾對「翻轉教室」誤解,並強調其內容如下:

 

 「翻轉教室」不是:

•線上影片的同義詞。

     多數人以為翻轉教室就是影片,其實最重要的,是師生面對面的時候,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與學習活動。

•以影片取代教師。

•線上課程。

•沒有結構的學習。

•整門課都在觀看電腦螢幕。

•學生孤立地學習。

 

 「翻轉教室」是….

•增加師生互動與個別接觸的方法。

•學生可以為自身學習負責的環境。

•在教室裏,教師不是講台上的聖人,而是學生身旁的引導者。

•結合了直接講授與建構式學習。

•學生若因生病或課外活動缺席時,學習進度將不致落後。

•可永久地保存課程內容以供檢閱或修正。

•課程上全體學生皆投入於學習活動。

•全體學生皆可獲得適性化教育 (Personalized education)。

 

看完了以上簡單的摘錄之後,

如果有興趣可以上   親子天下的網站   有更多學共的文章,

而翻轉教室則可以到   師大的網站   瞧瞧,

當然 Google 後的資源更多 XD

 

其實中心思想很簡單,

不管是學共的協同學習或是翻轉的教學模式改變,

最重要的都是  以學生為中心

讓學生去建構知識並且激起學習動機,

老師就扮演著引導者和聽眾的角色,

因此就算名詞不同,用的方式也有些微差異,

但是不變的是,

要讓學習變得更為主動、更為吸引。

 

P.S.

以上內容皆有附上超連結作為出處,

如有讓原作者反感的地方請私訊我刪除,

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屁先 的頭像
    屁先

    屁 先 愛 碎 念

    屁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