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開始興起的考點「學習共同體」,
碰上了去年底的新議題「翻轉教育」,
其實我覺得有很多相同之處啊!!!
我們先來看看學共的一些整理(出處請點此),
佐藤學在「學校再生的哲學:學習共同體與活動系統」中提及,
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受三個哲學原理所引導:
一、公共性哲學:
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再只針對孩子,應開放給所有人,學校如果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或老師,是不會成功的。
為提高孩子學習質量,全校每位老師(一般是三十位,大校則有五十位老師)至少一年一次要開放自己的教室,
讓全校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各種人來參觀,
「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基本上為任何人敞開,誰要在何時進來都可以。
每位老師要選擇品質最好的一堂課、一年一次自己提案,打開教室讓大家去觀摩,
不是為了評鑑,而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二、民主主義的哲學:
校長、老師、學生、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都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
每個師生都有同樣的權利。
通常日本學校把學生分為好/壞學生,成績好/差、有問題、社團表現好的等,
好像只有最好、最差的學生才有發言權,可以引起人家注意,其他中間的孩子沒有聲音,就被忘記了。
家長也是,聲音大的、較會表達不滿的、錢捐多點的就可以大聲。
但「學習共同體」的學校不是這樣。
三、追求卓越的哲學:
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家境不好就降低教育內容、教學水準,
永遠都追求完美、最高的教育內容。即使學校整體成績不好,在學區內學力排行很低,
但永遠設定最高的教育目標,選擇最好的教科書和教材,從那裡開始挑戰。
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自1980年代日本的高升學率,
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得學生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
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 佐藤學 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
將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學習。
為了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問題,
「學習共同體」希望透過引導,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
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而非注重成績。
空間上,「學習共同體」將傳統面排向教師的學習空間改為「ㄇ」字形座位,方便隨時討論,進行小組學習,
但非小組競爭或組內分工,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不論能力高低,讓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
以「主題、探究、表現」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
孩子們經由教師引導進行4人小組的共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主要的方式。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其次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
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模式,與全班分享。
一方面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思考更 深入廣泛。
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工作是知識的媒介,透過「聽」,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
同時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並給予孩子歸屬感,幫助孩子的思考更深刻。
佐藤學期待教師進一步成為「學習專門家」(learning profession),
在校內用「省察」的態度,透過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內容及交流,培養自己能力。
因此,將教室的門打開,構成教師們的學習圈,也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
為了維護學生與老師的學習圈,校方應從管理角色轉為支持與保護者。
佐藤學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讓教師能一方面專心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
並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
化解家長與教師、學校素來的不信任感,甚至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
「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30年,
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有10%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約3千所。
實行「學習共同體」後,許多學 生們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逃學的孩子不再抗拒學校,更積極參與討論表達。
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
許多成績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因此達到平均標準甚至高標。
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有了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
而翻轉教育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面向為「翻轉教室」,
這個部分又是如何解釋呢? (出處請點此)
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
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化學老師:Jon Bergmann與Aaron Sams,
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況,將預錄的講解影片上傳網站,
讓學生在家自行上網瀏覽學習,再於課堂互動時間來完成作業,或是解決實驗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此種教學模式大幅改善了學生的成績,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而後由「Khan學院 (Khan Academy)」的創辦人所羅門‧可汗(Salman Khan) 大力推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順序是;課程預習、課堂講解、課後作業,但多數實施成效不彰。
因此,「翻轉教室」將學習模式調整為以學生為中心,
學習順序轉變為:課前自學、課堂互動、課後社群活動或延伸學習,
自學形式包括:觀看課堂教學錄影、聆聽課堂講授錄音(podcast)、
精讀進階版的電子書(e-book)內容,以及與同儕們在線上合作學習等等,
學生可以自己掌握教材內容、學習步調與學習風格,
教師的角色則從知識的「教導者」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
融合了混成式學習、探索式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PBL),
讓學生以實作、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交流互動,甚至為現實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使學生對學科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應用,達到學習遷移的目的。
Jon Bergmann、Jerry Overmyer 和 Brett Wilie在2011年提出,
成功的「翻轉教室」不僅是將影片取代教學、以及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而已,
他們澄清大眾對「翻轉教室」誤解,並強調其內容如下:
「翻轉教室」不是:
•線上影片的同義詞。
多數人以為翻轉教室就是影片,其實最重要的,是師生面對面的時候,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與學習活動。
•以影片取代教師。
•線上課程。
•沒有結構的學習。
•整門課都在觀看電腦螢幕。
•學生孤立地學習。
「翻轉教室」是….
•增加師生互動與個別接觸的方法。
•學生可以為自身學習負責的環境。
•在教室裏,教師不是講台上的聖人,而是學生身旁的引導者。
•結合了直接講授與建構式學習。
•學生若因生病或課外活動缺席時,學習進度將不致落後。
•可永久地保存課程內容以供檢閱或修正。
•課程上全體學生皆投入於學習活動。
•全體學生皆可獲得適性化教育 (Personalized education)。
看完了以上簡單的摘錄之後,
如果有興趣可以上 親子天下的網站 有更多學共的文章,
而翻轉教室則可以到 師大的網站 瞧瞧,
當然 Google 後的資源更多 XD
其實中心思想很簡單,
不管是學共的協同學習或是翻轉的教學模式改變,
最重要的都是 以學生為中心,
讓學生去建構知識並且激起學習動機,
老師就扮演著引導者和聽眾的角色,
因此就算名詞不同,用的方式也有些微差異,
但是不變的是,
要讓學習變得更為主動、更為吸引。
P.S.
以上內容皆有附上超連結作為出處,
如有讓原作者反感的地方請私訊我刪除,
謝謝!!
留言列表